《攝影思考》電子書

這是一本關於攝影經驗與思維的書,雖然約略提到一些技巧,但重點還是關於攝影的各種面向與想法。有太多的書都在教怎麼用技術拍出更好的照片,也有許多人比我更適合傳授技術。跳脫攝影的技術,或者拍照本身這件事,攝影觸及我們生活的面向極廣。這本書以我自己的想法為出發點,希望讀者可以學到一點東西,也反思自己身為一個攝影愛好者的經驗,期待讀者找到屬於自己的攝影歷程。

這本書不長,當時撰寫時就希望讀者可以在咖啡廳,用喝完一杯咖啡的時間讀完。我希望它不是教科書而像是攝影同好之間的對話,咖啡喝完書讀完了,稍微又提醒自己當初會愛上攝影這件事。

底下是一些內頁的sample…

冒充者心態

「如果你現在的創作,跟自己個性相去甚遠,或許是你的潛意識在告訴你些什麼,透過作品跟自己對話。隨著時間成長,有天你也會找到跟自己作品吻合的那份貼切感。」

北海道.JPG

在拍電影的時候就知道,現場狀態跟最終作品總是沒有特別關係。現場凌亂不堪、大家壓力很大、時間很趕,匆忙之下拍攝反而拍出很好的鏡頭。而有時候覺得特別當天特別平順,拍出來的鏡頭反而不見得有特色。理解到產出跟現場毫無關連的時候,對於拍攝時候的狀況平靜許多,因為作品總是有自己的生命,創作者也只能控制到某個地步。

一開始大家用「平靜」來敘述我的照片時,我總覺得受寵若驚,因為跟我的個性相去甚遠。其實我一直都是有點焦慮性格的人,尤其是旅遊照片都是在路途中,有時在匆忙趕行程的狀態底下拍攝,但作品還是有一種平靜的感覺。

一開始我覺得我是否不夠真誠,是不是只是用我熟悉的攝影這個媒介來掩蓋自己個性的缺失?這有點像心理學裡面說的「冒充者心態」( Imposter Syndrome),好像如果看到我本人跟照片氣氛差距如此大的時候就會被戳破。

直到近幾年,人生閱歷跟心態逐漸轉變,我已經不會用「焦慮」來形容自己的個性。「謹慎」或許比較接近,比較不會沒來由地緊張或杞人憂天。慢慢地,好像我已經比較貼近我照片裡那樣的感覺,比較不會覺得自己是「冒充者」。

現在的我瞭解,我的攝影作品一直在跟我對話,告訴我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。原來有一個真實的自己,被埋沒在外在的噪音下,當這些噪音被去除之後,我慢慢找到照片中那個自己嚮往的模樣。

如果你現在的創作,跟自己個性相去甚遠,或許是你的潛意識在告訴你些什麼,透過作品跟自己對話。隨著時間成長,有天你也會找到跟自己作品吻合的那份貼切感。

(文章節錄自《攝影思考》一書)